Skip to main content

如何成为靠谱的人

· 2 min read
Tags:

从心理的角度去看:

  • 拥有自性且自知。有目的性(褒义),知道主线是什么,自己喜欢什么、想要什么、该做什么达成。

  • 能够在复杂信息中抓住核心和主要矛盾,忽略噪音,抓住第一原动力,忽略不重要的干扰。

(转载)如何判断一个来自他人的想法是否值得投入

· 4 min read

原作者 Yangyixxxx : https://x.com/Yangyixxxx

1. **二元三分理论**:评估一个想法是否值得投入时间的框架。

2. **二元观测**:从“人”和“事”两个维度进行初步评估。
- **人**:评估这个人是否靠谱,包括他的成功经验、资源、为项目所做的努力,以及对项目的信心。
- 是否有成功经验或资源。
- 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验证。
- 对项目的信心和投入程度。

- **事**:评估项目本身的可行性。
- 时机:项目的创新性与时机是否适合。
- 路径:项目阶段性目标和计划。
- 差异化:项目的独特优势或对标成功案例的关键路径。

3. **信息收集与风险降低**:通过详细的前期调研和信息收集来降低项目风险,提高成功率。

4. **实践与验证的重要性**:强调通过实际行动和验证来补全信息差,从而在量子态的现实世界中做出更好的决策。

5. **选择的重要性**:选择往往比努力更加重要,通过上述框架来筛选机会。

快速翻译总结视频内容工作流

· 11 min read
Tags:

相信大家在日常听lab一定有这样的困扰,实时翻译不够准确、不够通顺、不够快。我也深受其困扰,如果有个东西能够给出结构化大纲和全文,我们可以很快速的利用他形成自己的知识笔记。

以下内容我将以 youtube 的视频展开,你可以使用他翻译总结任何英文相关的视频。

百家讲坛 王立群老师摘录

· 4 min read
Tags:

我很喜欢王立群老师的发言,以及他漫长且精彩的人生路。

王立群老师人生道路并不顺利,可以称的上是一路坎坷。在讲史的过程中,他也会讲自己的人生感悟。王立群年轻时候因为成分不好,只能半读半工的方式勉强求学,读民办中学坚持读书。参考高考的时候,取得了五门100分的良好成绩,本以为能够金榜提名。但是在身边成绩差了多的同学都拿到大学通知书的情况下,他知道坏了,历史重演。求职老师时,一机部办了两所学校,一所是机工学校,一所是子弟小学,王立群应聘机工学校的数学老师并成功通过考核。但是一个月之后校长找到他谈话说因为工作需要调到子弟小学,听闻这个消息的王立群当场落泪,也只好接受命运的安排。

1979年恢复高考的时候,王立群老师已经是高龄34岁,想要参加高考但是超龄。后来得知超龄可以直接报考研究生,王立群老师凭借这个机会考上了河南大学的研究生,抓住了人生的机会。后来,百家讲坛在全国遴选老师参与节目,王立群老师讲鸿门宴第一句"沛公据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"就讲了十几分钟,这部分内容就打动了节目组,由此站上了百家讲坛的舞台,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。直接跨考研究生,一句话十几分钟带来的机会,背后是人生的阅历和积累,磨练打不倒的才华与勇气。

从RAG知识库反思学习的第一性原理

· 10 min read
Tags:

最近我一直在思考,在大语言模型即将无处不在的时代,有什么工具能够帮每个人最快速获得领域知识(相当于一个快速知识蒸馏的工具),一个人怎么学习才算是掌握并验证了这个知识?又或者从做事的视角来看——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、做成一件事,它需要哪些信息?哪些最重要?怎么能把一些事情交给AI来做?

对于这些问题,我们当然可以简单从信息获取、模仿开始;如果我要学习一个未知领域,一个好的办法是遵守该领域的权威:各类大V、各类老师、各类前辈、同行;那我当然可以把这些信息源用来构建我自己的知识库,根据我的需求检索而且按照时间更新;我可以在这些平台获取这类信息源:书本、b站、油管、推特、抖音、arxiv、公众号、研究报告。我可以从这些地方不间断的爬取我想学习领域的内容,然后增量更新构建一个庞大的领域知识库,结合最近大火的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 )技术,我们之后只需要对知识库提问就可以让自己能达到不错的前沿水平。

人生五十年——敦盛

· 2 min read
Tags:

据传说中,织田信长最喜欢的能乐。当然我也很喜欢,出自能乐《敦盛》的谣曲。